<新疆地理寶藏記> Buried Treasure of Chinese Turkestan  

作者:艾爾伯特.
譯者:劉建台
出版社:馬可孛羅
出版日:2000/6/30
ISBN:9789578278431
語言:中文繁體

<書源:高市中正文化中心>

 


 

導讀

自序

第一章 導論

第二章 第二梯次遠征:吐魯番至哈拉和卓

第三章 在哈拉和卓的工作與生活(之一)

第四章 在哈拉和卓的工作與生活(之二)

第五章 勝金口、柏孜克裡克、七康湖與吐峪溝石窟群

第六章 哈密之行與首度前往喀什噶爾

第七章 喀什噶爾之行

第八章 在克孜爾的工作與生活

第九章 在庫爾勒—焉耆綠洲的工作,以及喀什噶爾之行

第十章 翻越喜馬拉雅山踏上歸途

附錄 德國四次吐魯番遠征活動時間和行進路線


 

 

作者是從西伯利亞出發的考古隊
書中敘述了很多語言學相關的內容
例如:(書中節錄)
東突厥俚語有一句一針見血的<阿拉柏文是知識, 波斯文是糖, 印度文是鹽, 但突厥文是藝術.>
對語言學家來說,突厥文可是一大瑰寶.
旅人若是熟諳幾種不同的方言, 只要另外憑藉著對突厥語的了解, 便能夠從波士泥亞到北經的整個中亞暢行無阻.

 

在看了許多紀錄片跟書籍後
覺得遠征考古隊經常會把石畫雕像等具歷史價質的寶藏砍下帶走.
以前覺得這種行為很要不得, 留在原始國家才能真正的有意義下去.
後來看了這本書後,書中描寫1902年左右南疆地區當地人民生活困苦,
即便知道高昌古城/交河古城是絲路上很重要的遺蹟,為了生活,
他們還是會將裡面有價物品挖下來變賣.
有的則是為了渠道開發,直接渠道留經古城璧畫/經窟等等.
也造成了嚴重的寶藏流失.
與其如此, 還不如讓考古隊帶回他們的國家.
在完好優良的保存設備下保存,讓後人能見到古代精華.
書中有提到將南疆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畫全數移走,
現存於德國柏林民族學博物館裡.

 

也許過程不美好,但結局美好...是否也能算一件好事呢?
值得思考~~

--

書裡有很多珍貴的早期考古隊當時的照片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白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